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团建设 >> 学习园地 >> 正文

《明礼少年》第四期|以礼践行,以心传递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5-16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《明礼少年》第四期|以礼践行,以心传递

亲爱的同学们,欢迎来到《明礼少年》第四期!当我们穿上志愿服,在踏上服务之路时,你是否想过——志愿服务不仅是传递温暖的行动,更是展现个人礼仪与修养的重要课堂?本期我们将一起解锁“志愿礼仪”的密码,看看如何在奉献中彰显风范,在实践中收获成长!

一、志愿路上的“礼仪问号”

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?在社区助老活动中,对着老人脱口而出“奶奶,你怎么连手机都不会用?”;在环保公益活动里,急于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倾听同伴的建议;在大型赛会服务时,因着装随意或举止不当,让受助者感到不适;在与特殊群体互动时,因不了解沟通禁忌而不小心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点……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,往往决定了志愿服务的温度与质量。

志愿服务不是单方面的“给予”,而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。懂礼仪、会沟通、知尊重,才能真正帮助他人,才能在志愿路上走得更远。


二、志愿礼仪:细节里的温暖密码

主动问候,“您好,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吗?”;蹲下身听小朋友说话,俯身询问老人的需求,耐心回应;拒绝“好心办坏事”,面对受助者的拒绝,不说“你怎么这么固执”,而是“没关系,需要时随时联系我们”;帮助残障人士前,先征得同意再行动;整理捐赠物品时轻拿轻放,不随意评价物品价值;活动中应该主动补位,结束后共同整理场地,不留下一片垃圾; 遇到突发状况(如老人身体不适、活动现场混乱)时,第一时间保持冷静,稳定现场,按流程联系负责人或专业人员,不擅自采取超出能力范围的行动。

2023C

1CF03

三、志愿礼仪背后的成长馈赠

当我们将礼仪融入志愿服务,收获的远不止是他人的感谢:

1、 同理心的觉醒

蹲下来为视障者讲解路线时,我们学会换位思考;倾听留守儿童的小心愿时,我们懂得平等与尊重的重量。

2、责任感的淬炼

一句“我负责的岗位不能出错”,让散漫的自己变得严谨;一次团队协作的磨合,让“个人主义”转化为“集体意识”。

3、文化的理解与包容

在服务不同年龄、职业、背景的人群时,我们学会接纳差异——比如用方言与老人交流、用手势与听障者沟通。

4、 成就感的升华

当看到自己帮助的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绽放的笑容,当收到小朋友亲手绘制的感谢卡片,我们真正理解:礼仪不是形式,而是让善意更有力量的“催化剂”。

四、明礼少年在行动

下一次参与志愿活动时,不妨试试这些小细节:

✅提前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与禁忌(如民族习俗、特殊需求);

✅随身携带纸巾、微笑和一句“我可以帮您做什么”;

✅活动结束后,认真写下反思日记:“今天哪里做得好?哪里可以改进?”

志愿服务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成长——我们用礼仪传递温暖,也在温暖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愿每一位明礼少年都能成为志愿路上的“礼仪使者”,让善意带着温度流淌,让成长在实践中绽放!

五、下期预告

校园生活中,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间架起理解的桥梁?下期《明礼少年》将聚焦“多元文化交往礼仪”,带你解锁跨文化沟通的秘诀,不见不散!

国际学院供稿

图文/蒋润婷

编辑/蒋润婷

初审/袁萱蕴

复审/康星华

终审/李文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