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情满新华】我与新华共成长|以双语课堂为舟,载学生驶向未来-庞婕老师
2025年,广州新华学院迎来建校20周年华诞。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,我与学校的成长轨迹交织着无数个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忐忑,第一次见证学生通过论文答辩时的激动,第一次参与学校“三早三创三融”育人模式改革的使命感……作为国际学院基础会计(双语)课程的教师,我始终秉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理念,在课堂内外践行“耐心、关爱、成长”的育人初心。
一、“第一排效应”:用行动拉近师生距离
我常常和学生说:“前排座位是留给渴望知识的心灵的。”起初,学生们羞涩地坐在后排,但我会主动走到他们中间,轻声询问:“今天的知识点是否清晰?”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选择第一排。这个细节背后,是我想让学生明白:学习需要主动性和专注力。通过与学生近距离互动,我能更直观地观察他们的表情和笔记,及时调整教学节奏。

二、双语课堂的温度:耐心答疑与个性化辅导
基础会计(双语)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是挑战。我坚持在课后开设“答疑小站”,用中英双语为学生解答问题。例如,某位同学在理解“Accrual Basis Accounting”时遇到困难,我通过生活化案例(如水电费账单的会计处理)帮助他建立概念框架,并鼓励他用英语复述原理,最终帮助他牢牢掌握了知识点。



三、课下关怀:从学业到人生的陪伴者
我始终认为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。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,我了解到:考公考研学生需要在报名、选岗、备考等方面的指导;就业学生不熟悉简历优化、在面试上面临难题;国际交换生对跨文化适应充满焦虑。我的爱人是一名公务员,我本人也有过考研、留学、找工作的经历,所以我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,尝试用“经历共鸣+方法赋能”的方式,为学生提供更具温度的指导。对于考研的学生,我会结合自身备考时总结的“时间规划四步法”(拆解目标、模块攻坚、错题复盘、模拟冲刺),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学习节奏;针对考公学生,我整理出了“岗位匹配度分析表”,从工作地点、报考要求、报录比等多维度助力学生精准定位;针对就业学生,我基于求职经历,开设“简历门诊”工作坊,手把手教他们挖掘实践经历中的高光时刻,并通过模拟面试还原真实场景,传授“STAR法则”等应答技巧,缓解他们的面试焦虑;针对国际交换生,我则以留学生身份的切身体会,从语言学习、社交破冰到文化冲突化解等方面出发,分享实用锦囊。我始终秉持“不代替成长,而是照亮方向”的原则,避免用单一经验模板套用,而是通过观察学生的个性特质,提供定制化的建议——毕竟,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未来,我也将持续学习,与学生共同探索成长的无限可能。

四、结语:以初心致未来
20年,对于一所大学而言,既是积淀的厚度,也是腾飞的起点。从2005年转设更名到202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,从“逸仙新华班”的个性化培养到“三早三创三融”育人模式的创新,广州新华学院始终以“应用型、国际化”为坐标,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近6万名高素质人才。
作为其中一员,我将继续以课堂为舟,载学生驶向知识的海洋;以爱心为桨,助他们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。愿与新华同行,在下一个20年,共同书写“特色鲜明、国内一流”的新华篇章!

个人简介:
庞婕,入党积极分子,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,山东大学金融系学士,澳门大学会计系硕士。拥有证券从业资格证、计算机二级资格证,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项目等资格经验。大学基础会计(双语)和经济法、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课程教学经验,发表了两篇国家级期刊和一个国家级专利,拥有广州事务所和深圳国企审计部工作经历,对会计和经济法律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。
2024年4月入职广州新华学院,成为专职教师,教授过基础会计(双语)、经济法、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,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等工作。
国际学院供稿
图文/庞婕
初审/欧阳莹
复审/康星华
终审/李文蓓